本文记录了我大一下学期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为期40天的实习经历,包括文献阅读、科研实践、同伴交流等方面的收获与感悟。通过这次实习,我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,更重要的是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。

我的线下实习一共持续了将近 40 天,从 7 月 7 日到 8 月 14 日。说实话,这段时间可能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科研成果,但对我来说,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——不管是能力上的提升,还是想法上的变化,都让我受益很大。

这段时间里,我做得最多的事,就是读文献。以前我连《Nature》《Science》的一些子刊都不太敢碰,更别提正刊了。可在这次实习里,不仅要硬着头皮去读,还得做正刊的 PPT 汇报。刚开始准备的时候,我经常觉得压力很大,生怕自己读不懂或者讲不清楚。但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真的在进步——在组会的时候,师兄师姐会针对我的汇报提各种问题,有的我能勉强回答,有的需要他们帮我点拨一下。虽然过程中会紧张,但这种被“逼着成长”的感觉挺刺激的,也让我对读文献这件事不再那么害怕,甚至开始觉得有意思。

除了读文献,二师兄还会时不时给我一些 idea 让我去实现,我们也经常讨论。有时候是模型的细节,有时候是实验的设计。从代码跑不通,到学会把任务提交到服务器,每一步都伴随着各种坑。有时候一个小问题能卡我好几个小时,甚至一天,但当我终于解决它的时候,那种成就感很真实。也正是这些反复的折腾,让我清楚地意识到——我现在的能力还远远不够,需要继续补足短板,多多积累。

在实习的过程中,我还认识了不少很厉害的同伴。大家的背景各不相同:有的是研究生新生,提前来实习适应环境;有的是工作多年后回到学术圈,准备申请普博;还有一些是想申请直博,先在这里锻炼科研能力。大家都很友善,也很愿意互相交流经验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大连大学的大三升大四的实习生。她的科研经历特别丰富——大二就跟着实验室做项目,大一的时候还参加过算法程序设计竞赛,后来转向计算机视觉方向。她跟我说过一次,她曾随老师去吉林采集数据,气温零下二十多度,冻得手都不听使唤。虽然今年申请普博没成功,但她决定继续留下来实习一年,“只要能做出成果来就好”。我观察到,她每天都是最早到、最晚走的人,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实验和数据记录里,是真正热爱科研的样子。和她相比,我会觉得自己经常在做一些短平快的任务,有时候甚至会下意识地回避难度大的工作,总是在逃避什么。

实习之外,我还在做学校的图神经网络项目。每天在两个项目之间切换,让我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:我究竟是更喜欢交叉领域的研究,还是更倾向于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?交叉领域让我觉得新鲜、有挑战性,但传统方向又有一种踏实感。或许等我有了第一篇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,答案就会更清楚。

这段实习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,也让我看到了科研的另一面——它不只是代码、实验和论文,还有日复一日的耐心、遇到困难时不服输的劲头,以及身边那些真正热爱科研的人的样子。它让我明白,科研不是一条直路,而更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,有时候要绕路,有时候要停下来喘口气,但只要愿意一直走下去,总会有收获。

所以,接下来也只能是——继续努力吧。